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16篇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16篇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1  什么是“教育”?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1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16篇

篇一: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1

  什么是“教育”?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又或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阐述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简而言之,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那什么又是“永恒”?永恒即永远、恒久,精神和世界永远存在,象征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是百度百科对永恒的释义。那教育与永恒有什么关系呢?

  临近寒假,学校给每个老师分发了一本李教授的《教育与永恒》,初次读来,苦涩难懂,李教授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自然与社会、家庭与学校等方面诠释了教育是什么,在人通往永恒的道路上,教育何为等问题,我合上此书,我想的是在新时代教育这个背景下,教师何为?

  以我目前所教授班级学生的状况来说,有很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而英语教学非常依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和学生的多次交流,我发现,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想学却跟不上;有的学生会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效率不高,所以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下是我针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一)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交流

  首先我会对初中英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将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初中英语分类阐述,其次,课下,我会经常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以及每节英语课的掌握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上课的形式也进行一定的转换,过去都是老师一直不停的说,而学生作为观众静静的听,很多学生只听不思考,导致了上课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这样不仅收获不到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后续课程的展开,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转变一些上课的形式,比如课间加强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英语知识,老师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学习还是要靠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以教学目的为宗旨来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但并不代表学生对英语

  的认知程度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对教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时候自己感觉教的好,但不一定学生就学的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课后的作业练习和考试成绩也能真实反映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充分的衔接,所以教学上要多和学生交流,对于知识要及时的巩固和加强,不断反馈自己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争取最大化的完善自己的教案,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薄弱的地方及时练习和巩固,打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经过目前的教学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很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不仅学习上收不到效果,也影响了学习的信心,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不能学以致用。有许多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课堂上可能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试就忘光了,记的不牢,而且也没有一个整体性,说到哪记到哪,但就是不会用,所以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高效合理的安排课后的学习巩固时间,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掌握的部分,反思自己掌握不牢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课后巩固加强,并反馈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和老师交流,只有学生真正的学进去了,教学才算是真正的落实,否则花再多的时间,也是收效甚微,英语学习注重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和学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个个单词短语,在某种情境下组合而来的,学生如果不读不写,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也还是不会,这样也就会在学习中收不到任何效果,所以我会让他们自己多读多写,然后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关注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群体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英语的学习既是阶段性的,也是承上启下式的学习,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要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学习上也要针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才有更高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很多学困生而言,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识听不懂,听着听着就容易心猿意马,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也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自己越学越不想学。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一定的探索,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也研究了自己的一些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堂的知识基本上都能吸收,课下及时巩固加强,没掌握的及时反馈,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让他们进行情景互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不容易走神,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其次,增强他们学习的信

  心,让他们从基础抓起,从阅读、完型、听力、写作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抓起,提高一个方面就是一个大的进步,最后,注重应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这样才能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

  李教授书中写到:“教育者的心灵归宿大抵脱不了两种结局:越教越黑暗寒冷、越贫瘠荒凉;越教越明亮温暖、越丰厚繁盛”在我看来,前一种教育的结局,代表着“死亡”,后一种教育的结局,大抵就是“永恒”,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要自我审视,把终身学习、不断成长、自我改革作为我们永久的志向。“我教故我在,我在即是永恒”只要我们教师用爱用心钻研教育,教育即是永恒。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2

  何为永恒?爱?扬格说永恒是写在苍穹之上的。沧海一粟,时光的长河中,生命成了短暂的存在,生命与永恒之间似乎隔了一道鸿沟。然而人总是不甘于命运的,短暂的生涯中,他们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出一朵朵花,这一朵朵馥郁芬芳的花结出一颗颗种子,风一吹,就是一次生命的播种。而这风就是教育,因着教育,文明得以传承;因着教育,未来有了无限可能性。那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李政涛教授在《教育与永恒》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索。

  本书中李教授以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写出了对教育的思考。在作者看来,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

  品读此书,我有所收获,亦心存困惑。书中提到了有关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教育的作用,李教授说“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关于这点我是赞同的,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多种可能性。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板,而是要充分的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可能性,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扬个性,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扼杀孩子们的个性,而是让花开花,让草长叶,让树扎根,每个人都能得其所长。就跟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一样,如果有的.孩子还没开花,请你不要着急,他可能是一棵正在扎根的参天大树。亦如陶行知所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一生一态,不能一个标准要求死,百花齐放才是春。

  同样的亦如李教授所说,教育是有限度的,它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局限。那么怎样最大限度的达成好的教育效果?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他认为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时间设计中的“满”和“精细”更是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故此他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我教育时间的安排权,分割权,设计权与建筑权还给学生。

  关于教学时间设计中的“满”和“精细”,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尤其是初登讲台时的我们,每节课备得是满满当当,恨不得把那节课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吸收效果,忘了“过满则亏”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教学时间中过于“满”和“精细”,不一定利于学习,还可能适得其反。碎片化和机械化的学习让学生丧失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都是现在教育状态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像这样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书中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学生共成长。教育之路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路的尽头叫永恒,立于苍穹之上。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播撒,心向光明,终有所获。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3

  从做教师之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师肩上担负的责任,正如李正涛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学校是人类的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学校是终身教育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它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而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而我们教师在这三驾马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断地读懂各异的学生个体),在每日的备课工作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我们在学情的分析中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根据学生后续知识学习上的可持续性我们会找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起到融会贯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恶、美丑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给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时也需要给教师美好教育、美好教师的机会,这样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并积极创新。现如今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还需要影像来拯救。正如书中所说一部好的影片是一个具有内生力的教育喷泉,前段时间校长在青联社推荐的几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如《一生只为一事来》、《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观看中领悟教育的真理。

  当前教育中有各种减负的呼声和喧哗,但是这样的减负好似跟我们的一线教师无关,很多教师被各种无关教育本身的一些琐碎事务所牵绊,导致老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把花在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涛教授所说迎来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还需要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自我审视,为使教育中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没好的教育而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篇二: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当你看到别人取得了远超于你的财富和成就,你是不是会感慨:人家的能力太强了!人家的起点太高了!人家一直都是这么努力!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是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啊!这也太打击人了!

  感慨之后开始难过,自己努力一辈子好像都达不到对方那样的程度,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可是有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不可能达到对方那样的成功呢?你可能会说,我没有对方那样的资源,我没有对方那样的起点。那是谁规定的,只有有了那样的起点和那样的资源才能成功呢?

  就像面对同样的一个悬崖,想要过去,有的人选择攀岩,有的人选择搭桥,有的人选择直升机,甚至还可以穿上钢铁侠的战甲也能过去。由此可见,要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无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在童年时期大脑受到不可忽视的损伤,被别人称为“脑子坏掉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度面临重重困难,无法阅读,学习上更是根本不可能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标准,可是通过不断对于大脑的探索,他显著提升了自己阅读、记忆、学习、思考等的能力,甚至教授埃隆·马斯克、斯坦·李等著名人士来提升大脑能力,还被联合国、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通用电气等机构聘请为大脑教练。这本《无限可能》就是他练习大脑方法的精华总结,可以帮助任何想要改变的人,实现人生开挂。

  除了西方的例子,在我们东方也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那就是被称为最后一个大儒的曾国藩。作为晚晴时代的曾国藩,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对于他高度的评价,立功、立德、立言等做到了极致,不论是对于当局政治,还是对于家族教育,学生的教授,曾国藩一生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特别自傲、容易夸夸其谈、和周围人矛盾不断的人,甚至第一次的科举都是考了七八次,很多年才考上的。而且他的身体还很不好,但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比现在很多人起点都低的人,通过不断的改进自身,也做到了品德的修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更给后来的曾氏家族奠定了厚厚的文化底蕴。

  那怎么才能做得到这样的成就呢?在《无限可能》这本书当中,介

  绍了非常详细而且具体的方法,比如“十日计划开启无限可能”,有详细的FASTER的学习法,杀死你的ANTs,通过多吃一些健脑的食物来提升大脑的能量。提升记忆力的MOM方法,还有在每天10分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联系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不仅能够理解快速理解所读的内容,还能为你所用。

  另外,在本书中,还有配套的“大脑升级训练”,帮助你学完之后能够快速练习学会的技巧,让你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好应用。

  但是最后我还要提醒的就是,除非你已经做好了想要改变,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准备,否则我不建议你翻开这本书,但是如果你现在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那么我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给你的改变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吉姆·奎克的《无限可能》带你实现开挂的人生!

篇三: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的未来》读后感1000字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的学习能力,教育孩。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sp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自由成长,培育孩。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的100种可能》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

  《教育的100种可能》记录了李镇西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所带的第一个班,到退休前教的最后一个班的36个学生的人生轨迹。他们中有教师、医生、空姐、飞行员、艺术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车司机、火锅店老板、银行职员、足球教练、摇滚歌手……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绽放光彩,让李老师为之感动和骄傲。李老师想通过他们的故事,告诉所有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属于他个性的成长和成功。

  合上书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成长故事,一百种甚至一千种的可能,见证着教育的无限可能性,见证着李镇西老师对孩子们的呵护和引导,更见证着李老师建立在尊重、平等基础上的对学生无私的爱!我感叹,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正如这拂过田野的浩荡春风吗?李老师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不同,花期更不一样,爱的春风拂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最终结出了不同的果子。师爱的力量何其伟大!有了爱,一切皆有可能。

  搭档郭老师用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师爱的力量!还记得那是一个大课间,一个孩子匆匆跑了进来:“老师,我还没领加餐呢!”刚上过课间操,又累又渴,得到一盒奶,简直爽极了!郭老师正好走进来,她示意那个孩子去讲桌上拿。

  “不要!”那个孩子的手还未伸到桌前,一个声音就打断了他。

  “那是给老师留的!”原来是负责加餐的杰,临了,还不忘补充一句:“最好喝的蓝莓味儿!”

  在郭老师的示意下,那位同学拿走了奶,杰同学坐在位子却一脸悻悻然。

  我哑然:杰,这个课堂上爱玩手指游戏,课下常常惹事生非,课后作业随意的孩子,竟然能把他自认为味道最好的奶留给老师。他能有如此举动,我迟迟想不明白。

  等送路队回来,正巧,我发现郭老师又折了回来,我问她返回的原因。郭老师很无奈地摇摇头:“这个杰,又没本儿了,说打电话让家长送呢。我路过,给他买一本,孩子嘛,好不容易想着作业呢,让他好好写吧!”她边说边把本递给了杰。

  后来听孩子们说,郭老师已不知为他买过多少学习用品了,家长总说给钱,可也总记不起。

  看着杰拿着本跑向校园,那一幕幕又在眼前闪过:杰生病时,郭老师心疼地安抚;作业不会时,耐心地给他讲解;与同学争执时,又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这个孩子,说起来也可怜,从小母亲就离开了,跟着爷爷、爸爸两个大男人一起生活,孩子从未享受过真正的母爱。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是郭老师给予了他慈母般的温暖。真心换取真情,真情博得真爱。都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难道就有无缘无故的爱吗?郭老师的魅力何在?班主任的法宝是什么?——显而易见,那就是爱!郭老师的爱如缕缕春风,催开了孩子的善良感恩之花。

  书页里,精美书签上的字迹赫然在目: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管是杰的成长,还是李老师笔下一个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爱的陪伴!李老师警醒自己,也警醒我们: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长,相信他的未来有100种可能!

  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我要说,建立在尊重、平等基础上的爱是万能的。师爱,恰似春风十里。郊外,春意正浓,百亩菜花2

  金波起伏,万顷麦田绿浪翻滚。自然万物不负春光,恣意生长。孩子心上,师爱留痕,成长的种子已然萌芽。因为,十里春风它何曾吝啬过自己的丝缕!

篇五: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发现儿童的无限可能》心得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儿童是无限潜力的拥有者。”这让我想起在大学里听过的一堂课——“儿童智商和成年智商没关系吗?”其实早就知道“三岁定终生”不对,但当自己真正看到这句话时还是被震撼了!这么简单、直接地表达出来,连现代医学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观点。那为什么从古至今没人提出反驳呢?是因为古人不够聪明,还是因为没有像现代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呢?总之,他们已经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了吧!

  正如这位美国人所说的:“儿童拥有无限可能。每一天,你都会收获惊喜。教育孩子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给他,而应该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更愿意相信,儿童能量的开启需要有特殊方法。虽然你把苹果交给小孩并告诉他怎么做的确是最好的方法,但这绝不仅仅适用于普通儿童。当孩子们拥有创造性与想象力后,我们就应帮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事物运行的规律。要让他们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乐趣。”或许,“无限可能”只属于小孩才可以使用。成年人拥有太多顾虑,想去努力改变却又害怕失败。回头看看曾经,其实我也是如此……老师带着满腔热情,踏上前往陌生城市的火车,用他们毕生积蓄支持孩子参加梦寐以求的比赛,换来的只是失望和冷眼。比赛结束了,他失落极了。走进比赛组委会,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电脑打印机工作的噪音,嘈杂的背景声,他感觉呼吸困难,甚至没勇气再次迈入。生活中也常有这种例子。父母拿出多年储蓄供孩子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有出息,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等待

  -1-

  的结局却令人失望透顶。因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读书没有意义。难怪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见到未成年犯罪的报道。他们有些离家出走,偷窃财物,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有些沉迷网络游戏,与社会青年混迹,成为社会上不良分子。看到这些数据,内心难免泛起涟漪,愤怒顿时涌上心头。但转念想想,这一切不都是从我们对儿童管教缺乏引导开始的吗?如果父母、老师和社会能多一份关注,对他们少一丝误解,多几点耐心,也许他们会更懂事,懂得尊重他人。

  -2-

篇六: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做一个更好的老师——(教育制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这个周末过的不安稳,满心都是下周的公开课。周末闲瞬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制造无限可能)。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信任孩子与学生,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觉孩子与学生,发觉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只有让每个学生进步了、开展了、创新了、成绩了,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老师的最根本要求。书中讲到教师大致有四重境地:第—,是让学生对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扪心自问:教学我是不是真正用心、真正尽力了我是不是对得起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们我是否对得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信托

  对于做到“让自己心安的老师〞本应从选择当老师部一刻开始就应具备的,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不曾现在能力如何,朝着“我用心了,我思力了〞去努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才能让自己心安。努力学习优美的板书、生动的言语、精彩的讲解、专业的索养.对生一视同仁的态度......决定着是否能让学生真正在心里对得起老师,“学高为师〞最任重道远,但有日标、去努力,迟学都能到达,至于第三、四重境〞看似遥远,但只要第—,二重境地做好,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如何成为一位更好的老师,马文·柯林斯提出了十条根本原则:一是信念:信任每个学生能够黎上想象不到的高度;二是收获:让每个字生每一天收获满满,决不让学生失败;三是忠卖: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四是不要做一个叛徒:做学生的朋友是永远要做的事情;五是公平:一视同仁地对待全部学生;六是发自内心地教书育人,而不是为了薪水:要有激情、决心和奉献精神,不同意任何学生平凡和失败;七是认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八是积极热情: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九是不让学生失望:让后进的学生变得更好,让优秀的

  学生变得卓越;十是决不放弃:即使一开始不顺利,也能继续努力。这十条原则核心就是“关爱学生〞,就如同朱永新先生的理念要“信任孩子,发觉孩子,成绩孩子〞相契合。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学生潜移默化的彼此影响,让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援助,共同提高。

  朱永新先生认为“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是成为一个优秀致师的根底。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教育理念等永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始终保持着一颗年经的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沟通、理解他们,进而得到他们的敬爱。甚至有很多要育家也只不过是把别人的教育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从而产生理论上的共鸣,我们教师就要应阅读,寻觅合适自己的理论支撑,成为好教师就近在咫尺了。真正让孩子喜欢阅读,乐在其中地学习,真正将他们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书写自己的精彩,这样的教育才能制造无限可能!

篇七: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

  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sp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子自由成长,培育孩子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子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篇八: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读朱永新《教育:创造无限可能》有感

  其实,教师大致有四重境界:第一,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让学生骄傲的老师;第四,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我体会最深的是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在本书的序言中,朱老师这样写道:“我一直认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被赋予了成功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到最优秀、最卓越。这就是古人经常说的“人皆可成尧舜”。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接近完美。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从头至尾不止一次的认真翻阅,读着、想着、思着,真正明白了这句话:教师所擅长的是在教育战线实践教育意图,将教育理念自觉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助推学生达到人生高峰,作为教师我们才会心安。

  一、尊重学生,善待差异,重塑智慧教育的使命

  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十一学校的“学生舞台”、人大附中的“加速时代”……无不向我们展示了智慧教育的使命和成果。真心相待、因材施教、创造机会、树立榜样、接

  纳每一种可能、尊重差异、善待差异、适应差异、因势利导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善待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智慧的教育,让学生拥有道德的规范,方法的重建,能力的提升,智慧的实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善待差异,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爱和微笑,多教给他们一些做人的准则,根据他们的实际实行精准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的架构,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在教育实践中诠释教育的真谛,优雅、从容成就智慧教育育人最美的风采!

  正如书中所体现的那样,教育就是让生命有尊严!要智慧就要建立一种思想,确立一种创新,树立一种文化,养成一种习惯。

  二、转变角色,塑造人格形象

  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用心成就教育奇迹的刘京海校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静老师、拒绝当教育部长的马文·柯林斯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裴斯泰洛齐的热情,莱布尼茨的学识,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的博爱。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基石。我们要做一名有“气场”的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展示学术魅力、展示人格魅力、影响与引领学生。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只有善学善思,转变角色,才能善作善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深刻学习领会从书中领悟到的新知识,坚决摒弃“老路”“套路”“窄路”,坚持走“科学之路、创新之路、跨越之路”,秉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甘当挖山不止的愚公,切实发挥好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的作用;力争基于课时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好长短课时,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让课堂真正发挥实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可能机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重构自己的课堂,把个别对待落到实处、落到“适处”……争取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认同——让学生认可——让学生敬佩——让学生敬仰。

  三、家校联合,真爱学生,坚持梦想,创造无限可能

  张海迪的家庭教育、爱迪生的成长道路、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王淑贞的“教子经”……等告诉我们:家校联合,真爱学生、坚持梦想就是教师的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我们要与学生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善待自己,善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无知的求知者。虽然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会犯很多错误,但只有犯错他们才能成长,才能提高。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更要学会欣赏他们的缺点,把每个教学片断都当成快乐,把每段教学生活都当成一种满足,把每段教学磨炼都变成一种成长。而学生,就是我们成长路上伴随的逐梦人,在他们身上,梦想被一一孵化,那一刻,我们似乎就会明白,梦想无关是否值得,关键在于看待梦想的态度。而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营

  造一个家校联合和不断注入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看作自己在完成一件作品,而学生的满意度则是对于作品最直观的评价。这件事情,虽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做的是坚持梦想,固守加入教师队伍的初心,从而创造无限的可能,真正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教师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教育的奇迹,正是诞生于教育者“无限相信”的信念与努力之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爱心和专业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信念,核心是对人的潜力的无限相信。而“要相信孩子”,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真正的老师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做一个能让学生时常记住、怀念的老师,这样老师就可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了。

篇九: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越是优秀的人越能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最近的心情,就跟这天气一样忽冷忽热的。看到很多问题,就是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或许应该是准备不足的缘故,之前的好朋友同事总是提醒自己,尽量少说话多去做事。好像这几年来自己没有在做事情似的。不曾想一个“干”字了得?三年多来自己吃过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世人慌慌张张,只不过图碎银几两。自己也从不例外,即便不谈社会责任夸大其词,也会因家庭责任而有所担当。因而挺起胸膛,甩开臂膀干就得了。

  一个人只有干的多了,才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说出来一次不顶用两次,两次不顶用三次,慢慢地就有些让人烦了,怎么就这么多事呢?还是你自己的事?赶紧闭嘴好好干活!别没事找事。可是有些个人,你比如说咱就是管不住嘴,无论拿什么好吃的来,堵是堵不上的,就是好说、爱说,不说话绝对不行,因为那样干会毁了自己,害了他人,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不出大事才奇了怪呢。所以,凡是利他又利己的事情,为何不去说出来呢?经常幻想如果自己是领导,绝不允许自己的队员,连去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所以,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对错留给后人去评判。

  一个正直的人,敢做敢说。很多时候奇迹就是因这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遇事向前冲,不做唯唯诺诺的人,敢于挑战困难,挑战自己的人生。在有些人看来他们往往是爱较真的,却不知道在这人眼中有方向,傻傻的面对心中的目标计划如果加上准确的行动方法,极富创造性的他们就可以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或许在众人眼中不是最优秀的人。但他们有着超强的毅力,能够扎根基层,因为他们像沙漠里的荆棘一样极富顽强的生命力。

  创造一切可能性问题引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多的无限价值?例如,在城市内如何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居民小区内建筑物墙体能否安装建造太阳能电池组件,所需具备的环境、资源、条件有哪些?智能电站中伸缩舒展,遥控旋转数字化可视及狭小空间利用上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呢?如何降低超负荷满载运转的风险性?

篇十: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用无限相信成就教育奇迹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奇迹诞生于“无限相信”的努力。

  ——题记

  有人说:“无限相信教育的力量。”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

  这两个似乎都有道理却又彼此矛盾的命题,在朱永新老师主编的新作里得到了统一——“教育,创造无限的可能。”

  在本书的序言中,朱老师这样写道:“我一直认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被赋予了成功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到最优秀、最卓越。这就是古人经常说的“人皆可成尧舜”。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接近完美。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从头至尾不止一次的认真翻阅,读着、想着、思着,真正明白了这句话:教师所擅长的是在教育战线实践教育意图,将教育理念自觉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助推学生达到人生高峰,创造无限可能。

  一、尊重学生,善待差异,重塑智慧教育的使命

  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十一学校的“学生舞台”、人大附中的“加速时代”……无不向我们展示了智慧教育的使命和成果。真心相待、因材施教、创造机会、树立榜样、接纳每一种可能、尊重差异、善待差异、适应

  差异、因势利导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善待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与他智慧的教育,让学生拥有道德的规范,方法的重建,能力的提升,智慧的实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善待差异,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爱和微笑,多教给他们一些做人的准则,根据他们的实际实行精准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的架构,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在教育实践中诠释教育的真谛,优雅、从容成就智慧教育育人最美的风釆!

  正如书中所体现的那样,教育就是让生命有尊严!要智慧就要建立一种思想,确立一种创新,树立一种文化,养成一种习惯。

  二、转变角色,塑造人格形象

  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用心成就教育奇迹的刘京海校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静老师、拒绝当教育部长的马文·柯林斯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裴斯泰洛齐的热情,莱布尼茨的学识,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的博爱。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基石。我们要做一名有“气场”的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展示学术魅力、展示人格魅力、影响与引领学生。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只有善学善思,转变角色,才能善作善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深刻学习领会从书中领悟到的新知识,坚决摒弃“老路”“套路”“窄路”,坚持走“科学之路、创新之路、跨越之路”,秉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甘当挖山不止的愚公,切实发挥好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的作用;力争基于课时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好长短课时,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让课堂真正发挥实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可能机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重构自己的课堂,把个别对待落到实处、落到“适处”……争取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认同——让学生认可——让学生敬佩——让学生敬仰。

  三、家校联合,真爱学生,坚持梦想,创造无限可能

  张海迪的家庭教育、爱迪生的成长道路、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王淑贞的“教子经”……等告诉我们:家校联合,真爱学生、坚持梦想就是教师的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我们要与学生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善待自己,善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无知的求知者。虽然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会犯很多错误,但只有犯错他们才能成长,才能提高。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更要学会欣赏他们的缺点,把每个教学片断都当成快乐,把每段教学生活都当成一种满足,把每段教学磨炼都变成一种成长。而学生,就是我们成长路上伴随的逐梦人,在他们身上,梦想被一一孵化,那一刻,我们似乎就会明白,梦想无关是否值得,关键在于看待梦想的态度。而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家校联合和不断注入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看作自己在完成一件作品,而学生的满意度则是对于作品最直观的评价。这件事情,虽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做的是坚持梦想,固守加入教师队伍的初心,从而创造无限的可能。

  教师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教育的奇迹,正是诞生于教育者“无限相信”的信念与努力之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爱心和专业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信念,核心是对人的潜力的无限相信。而“要相信孩子”,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真正的老师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教育创造无限的可能,用无限相信创造教育奇迹,是教育回归正轨的开始,也是真正的教育。

篇十一: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

  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是朱永新教授汇集教育的所思所感,并通过典型事例,探讨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教育理想的书本的一本书,书中从让人刻骨铭心、感动良久的故事入手,阐明了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相信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教育主体、参与者等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具有无穷的潜能。

  有人说:“无限相信教育的力量。”还有人说:“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却又彼此支撑着。但在朱永新老师的这本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它们也得到了统一——“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在本书的序言中,朱老师这样写道:“我一直认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被赋予了成功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到最优秀、最卓越。这就是古人经常说的“人皆可成尧舜”。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接近完美。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更加美好而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把生命教育放在最重要、最基础的位置上;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逆的,无法重来的。人人都应该珍惜生命。要让教师和父母真正懂得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完整、生命的幸福。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每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每个生命的消亡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帮助每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让世界更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爱心、耐心、童心和专业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信念,核心是对人的潜力的无限相信,对孩子潜能的无限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教师合适适当的引导,做孩子前进的方向。同时相信孩子,应该成为每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教育信念。我们要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教师要相信至少会有一种可能是适合某个孩子的,我们不能因为不具备某种可能而扼杀所有的可能,因为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为教师的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善待差异,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爱和微笑,多教给他们一些做人的准则,和学生平等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在教育实践中诠释教育的真谛。

篇十二: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是一本输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书。作者吉姆·奎克试图给遇到学习困难与瓶颈的人开一个药方,即:首先要从精神上解放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同时要从思维方式、内在动力和方式方法等角度寻求突破。

  相比一般有关“个人成长”的书,吉姆·奎克本人的传奇经历显然是一个“卖点”。幼儿园时的一次意外使他的脑部受伤,造成了他在学习和演讲方面的困难。而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公开演讲,演讲的主题就是学习。

  吉姆·奎克说,“曾几何时,我无法阅读,但是现在我指导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更好地阅读。曾几何时,我费尽周折想了解我的大脑,但是现在我当着成千上万的听众授课演讲,帮助他们理解他们所拥有的神奇工具——大脑。”

  在书中,吉姆·奎克分享了很多理论与方法,比如关于六顶思考帽、心流,等等。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引用的一些“论据”,这些“闪光点”有时解决了我的一些小困惑,有时与此前我学到的相关知识产生了共鸣。分享如下:

  “在信息过载和‘即时可得’技术的重压之下,复杂且深沉的内心世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进行过新的自我进化的内心世界。”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不无担心的写道。吉姆·奎克指出了我们在“数字时代”进行学习时需面对的四大敌人:数字洪流、数字分心、数字痴呆和数字推论。

  据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一天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一生接受的数据量之和。”“我们的感官每一秒都会从周围的世界搜集多大1100万字节的信息。”在“数字洪流”的海量信息冲击下,我们还会被社交媒体“分心”,变得过分依赖搜索引擎,并丧失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非常重要的创造力。

  吉姆·奎克在说中介绍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对大脑“宕机时间(downtime)”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给实验鼠提供一种新的体验,并在活动中和活动后测量它们的脑波。研究表明,有“宕机时间”是实验

  鼠的大脑有新的神经活动和神经元的前提,神经元可以从记忆通道进入大脑存储长期记忆的部位,实验鼠能够把它们的记忆存储起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若不让我们的大脑有“心不在焉”或“厌烦无聊”的时刻,我们反而需要付出代价——我们会有糟糕的记忆力,我们会迷迷糊糊、疲惫不堪。

  因此,在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放空”,以便于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关于大脑与食物或者说营养的关系,吉姆·奎克引用了神经学家、综合营养学家丽莎·莫斯科尼的研究成果,“要发挥最佳功能,人类大脑需要45种不同于其他器官的营养物质。虽然这些营养物质大部分由大脑自己制造,但是剩余的则需由饮食提供。”

  从重量来看,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但是它在耗能方面却占到了身体总耗能的20%,多于任何其他器官。如果肠道得到的食物营养不足,那么大脑得到的燃料就会质量堪忧。所以,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有强烈的饥饿感,不妨离开书桌,去找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这可不只是为了果腹,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关于大脑与运动的关系,吉姆·奎克引述了《哈佛健康通讯》执行主编海地·戈德曼的话,“锻炼能够保护记忆和思维能力,进而改善大脑功能。”

  根据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特别是让心脏剧烈跳动、汗腺活跃起来的有氧运动,似乎可以增加海马体的体积,而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和学习的区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喜欢一边踱着步、一边思考。其实,这也是让大脑保持高效运转的一种方法。大量证据表明,即使每天做10分钟的有氧运动也能带来巨大好处。当你的身体动起来时,你的大脑就会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与其一动不动的在书桌前“死磕”,不妨采取“番茄工作法”,将工作分成小目标,每隔25分钟就起来运动一下。吉姆·奎克说,“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

  的开始。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

  这话听起来很“鸡汤”,事实上,如果真的把它看作“鸡汤”,而不是激发自己行动的“箴言”,那读再多“个人成长”的书也没用。就像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是一种设限一样,敌视来自外界的鼓励是更大的设限——你将变得无法“成长”。

篇十三: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学校主要在培养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学习能力,教育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sp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自由成长,培育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篇十四: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教育的100种可能》读后感5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初读这本书就被这句话深深吸引。未来的瓦特、爱迪生、和牛顿都在我们身边,可大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他。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面前站的这个孩子,他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李镇西笔下《教育的100种可能》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所调社会精英,而是三百六十行、各种岗位和职业的普通劳动者。这本书中的36个学生事例,学生后来的职业包括教师、军人、足球教练、摇滚歌手、医生、火锅店老板、科研工作者、飞行员空姐、作曲家、商人等,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都是对爱心与教育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好的教育、正常的教育的有效注解。李镇西老师的未来班的孩子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但都成为了正直、善良、向上的人。这就是李老师教育的成功之处。我们的学生不一定都要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人都要成为丈夫、妻子。假如我们按照重要程度培养人的话,那么培养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工程师和科学家是第二位的。李老师一直在践行这个理念,他培养出的孩子们都能主动地承担责任,做一个正直、善良向上的人,无论是各行各业的人、无一例外。

  教育的100中可能是源于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要激发孩子们的无限可能,需要老师们对学生倾注爱。李镇西老师利用午休,给学生读小说,甚至生病住院一个多月还在坚持。这不仅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源于对学生深深的爱。在李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反而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精力。班里王红川体质弱,李老师担心他受欺负,就在上下班时接送学生上下学。伍建家庭困难想要辍学时,李老师就发动全班学生默默无闻的帮助他,甚至给伍建创造机会,让他打零工挣钱,既保护孩子的自尊,还改善了他的的生活水平。最后伍建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想这就是李老师和未来班的学生爱的结果。

  李老师以“民主、平等、自由、尊重”的情怀对待自己的语文课和班会课,注重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孩子们是无限种可能的,我们尊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教育者的责任、智慧、与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就是教育者对孩子们的草稿进行精细的加工,使之具有完整的人格,又有独特的幸福与成功。

篇十五: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说起限制性信念,你可能觉得陌生。没关系,我也是今年才接触到这个词汇。但是,这个词汇包括的内容,你一定很熟悉,比如“这个我没有能力”、“那个我做不到”、“我又不是超人”……所有这些否定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设置限制的想法,都是限制性信念。尤其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大批人群失业的情况下,怎样为急需新工作的人们指出一条明路?这就很有必要探讨限制性信念并将它们扔掉,挖掘每个人身上的无限可能,进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当然,扔掉限制性信念的作用,不仅是给自己的事业领域扫清障碍,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当你对限制性信念的清理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时,这种限制性信念的解除,会引发你在人生各个方面的变化,活成无限可能的样子。而这样的你,就是本来的你。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话只是无用的心灵鸡汤,但是《无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就是在扔掉限制性信念之后,突破了大脑受伤的限制,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他的教学对象包括谷歌创始人、维珍创始人、漫威之父,教学足迹遍布联合国、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等。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记忆专家,小时候摔到脑袋之后,是个记忆力、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问题的孩子。老师说他脑子坏掉了,这样的限制性信念他信以为真,曾经让他很自卑,也更难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直到他朋友的父亲让他想明白了自己的梦想,从读书开始,一步步瓦解外界和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挣脱束缚。最终,他成功了。他可以做到,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要谈论限制性信念,就不得不提这些信念的来源。当人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相信自己可以飞、相信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相信自己是大英雄的孩子并不少。是什么时候,大家都放下了儿时的想法,变得现实而忙碌了呢?这个成长的过程、被限制性信念束缚住的过程,都是谁告诉人们的?“那些想法是错的、不现实的”,“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做不了这个、搞不定那个,你只能……”仔细回想一下,孩子最常接触的就是父母和老师。尤其是父母,常常是批评孩子、约束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写出《富爸爸穷爸爸》的罗伯特·清崎就曾经讲过,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穷爸爸,是个大学教授,生活并不富裕,对于钱的态度就是“你以为我是钱做的吗”,这种态度和他父亲的财力是一致的。好在罗伯特·清崎还有一个富爸爸,这个富爸爸教会他清除对财富的限制性信念,他才成为了一个投资家、教育家。不同的教育带来不同的信念系统,也造就了不同的命运。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老话也反映着家庭传统教育对后代的重要性。换言之,就是家庭教育会给后代多大的限制,给后代多大的可能。

  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也是不断向人们灌输限制性信念。学校的教育,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培养打工人,而不是培养富有自足的人。填鸭式教育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动不动就会被公众拉出来批评。诚然,学校教育给人们知识,但是填鸭式教育也限制了学生们的可能性。简单又统一的教学标准不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潜力,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都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不该受到学校教育的限制,应该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想清楚自己最喜欢做什么,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本《无限可能》从信念系统重建、具体的高效学习方法、专注力的培养、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敏锐思考、如何给大脑提供营养以及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业是什么等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你对信念系统的疑问较多,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很多关于人类潜能的谎言。这些谎言都是限制性信念,当你清理了这些信念,就自然会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信念。如果你想了解高效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这本《无限可能》不但提供了方法,还给出一些从饮食、习惯等方面健脑的建议。

  是时候扔掉那些限制你发展自己、了解自己的信念,开始全新的人生阶段了。做潜能无限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才能真正让你快乐,收获成功。这就是我推荐这本《无限可能》的原因。

篇十六: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锤炼现代团队精神,创造人生无限可能》读后感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可是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慢慢才发现,”团队”这个词的定义我们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本书围绕这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展开描述,在学习了这本书以后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就是团队建设板块,因为我作为领头羊,我应该怎么样去建设,经营我自己的团队。

  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第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认同团队目标,只有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队在面临挑战时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干劲和行动热情。在目标达成以后要对目标的达成结果进行评估,设定成功标准。成功标准是团队日常运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功标准应该形成书面说明,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应该了解并且认同成功标准。

  要建立好一个好的团队,先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以后与他们交往的时候好知道怎么和哪个说话或谈事情是最有效的,在你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之后,可以开展一些团队活动。最好是采取和他们聊天的商量的模式,如果出现意见不统一,这就要你自己做出决定。

  这样有两个好处:

  1,你可以据你的了解选择一个最适合大部分人习惯的活动,可以让活动更有价值。

  2、这样可以凸显你的领导地位,在大家思绪比较乱的时候是你给大家做了个梳理。在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家就会更加倚重你!

  时代需要英雄,但是更需要优秀的团队。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高瞻远瞩与

  尽心尽职于一身的优秀管理者,造就自律,责任心强,进取的员工队伍,使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

推荐访问: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读后感 读后感 创造 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