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5篇

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5篇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5篇,供大家参考。

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5篇

篇一: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希特勒刚一垮台,双方便展开全方位的竞赛,试图用它们的影响力控制整个世界。

  战后中国走上革命道路,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以往的研究,比较多地分析了战后中国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推动革命的种种动力,却多少忽略了对外部条件和作用的探讨。迄今为止,注意到分析说明战后中国革命外部条件的文章著作与那些强调中国革命内部原因的文章著作相比,可以说屈指可数。而不少谈到这一问题的学者又往往习惯于把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过程简单地归结为具体描述中共成功抵制外国干预或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的过程。因此,有关战后外部世界变动及其对中国革命所起作用和意义问题,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讨论。何谓战后中国革命的外部原因?通常,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人都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战后苏联与中共的关系问题上。结果,中俄两国档案公布的迟缓就极大地妨碍了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准确的评估。但是,严格说来,战后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苏联究竟在何时何地向中共具体提供了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它其实更重要地反映在,由于美苏关系急剧变动而出现的两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世界政治关系的迅速分化与改组,给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和机会,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便利和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对法西斯的共同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苏联的影响急剧上升,在反法西斯的过程中,帮助东欧各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世界矛盾转化,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冷战就不可避免。1947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笼,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严重威胁。东欧各国的亲西方势力也企图策动政变,所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出了“情报局”和“经互会”。“经互会”成立时,宣布其任务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这就让中国有了研制核武器的缝隙。

  斯大林或许没有料到,还在苏联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国就了解到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技术,甚至提出参观苏联的核设施。当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出这一要求时,斯大林拒绝了。不过,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共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纪录片。由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在8月29日,而那时刘少奇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所以有学者怀疑中国代表团看到的并非像他们理解的那样是有关苏联核试验的影片。斯大林这样做,可能是在应付中国人--他不知道即将开始的试验是否能够成功,也可能是对毛泽东的动机有所怀疑--中国人是否也想拥有原子弹。苏联拥有原子弹对中国无疑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无论如何,当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已经可以炫耀性地邀请毛泽东观看苏联进行原子弹试验的纪录影片了。中国领导人由此对原子弹有了感性认识,也是事实。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领导层接连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政治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一次考虑到研制核武器的问题。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主动问中国还有什么要求,毛泽东趁此机会提出对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能

  给予帮助。赫鲁晓夫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准备,稍做迟疑后,他劝说毛泽东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这个耗费巨资的东西,并表示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赫鲁晓夫最后建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

  赫鲁晓夫回国以后,中苏两国政府便开始了关于在核能事业方面合作的具体谈判。1955年1月17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为在促进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给予其他国家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苏联将向中国和几个东欧国家提供广泛的帮助,其中包括进行实验性反应堆和加速器的设计,供给相关设备及必要数量的可分裂物质。作为合作条件,1月20日中苏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根据这个协定,中苏两国将在中国境内合作经营,进行铀矿的普查勘探,对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由中国方面组织开采,铀矿石除满足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外,其余均由苏联收购。

  苏联的帮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原子能研究事业。1956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说,“中央已经决定对原子能的研究和建设事业,采取最积极的方针,并且在苏联的帮助下,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接近和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在同年5月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所确定的57个重点学科中,原子能被摆在最为突出的地位。

  此后两年苏联的核援助进一步扩大。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还培养了一批中国科学技术人员。苏联专家刚来时,在研究所里只有60位核物理方面的中国专家,而到1959年11月他离开这里时,这个集体的人数已经增长到6000人。时任该所的负责人后来回忆说,不仅在技术问题上,而且在反应堆、核动力的研究体制建设方面,对中国都给予了不少帮助。苏联能派出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可见是诚心帮助中国的。

  冷战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存在有利于中国的一面,又有不利于中国的一面。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主要表现是:中俄关系有了实质性改善;摆脱了与所有国家的军事冲突;同所有邻国都保持着至少是正常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化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互信,降低了军事对抗的可能。但中国安全环境仍然令人担忧。西方以人权、武器扩散、台湾、西藏和新疆等问题为名,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的威胁始终存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压制自由,不可能成为民主大家庭中的一员,也不可能成为国际事物中的可靠的伙伴。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苏联崩溃以后,中国对发达民主国家的战略意义已不复存在。阻止苏联扩张时中国是一个有用伙伴。但苏联不存在了,中国不是可资利用之物,而有可能成为对西方利益尤其是美国利益的长期威胁。为此,美国加紧把战略重新东移,在中国周边部署军事力量,压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然而,中国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决定参与世界事务使中国在全球经济分量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持续、大幅上升。目前中国已经是具备一定的实力地区大国。经济增长年速度高大8%至9%,199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大国。2000年,中国的GDP达1万亿美元,已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外贸总值达47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在世界上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国13亿人口那么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全面,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即便中国经济增长率还低一些,用不了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其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额也将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不仅可以利用已有的国际资源如核大国地位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在国际裁军和军控等某些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争取国内民主而不是反对美国的霸权。认为只要中国稳定地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融入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去,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友好。为此,中国应该与美国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捍卫自由主义,承认美国一超的领导地位。主张压缩国防开支,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为中国外交提供宽松的环境,扩大外交回旋余地。

篇二: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

  1.

  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直接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

  ○③

  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④重要原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3.战争初期情况:

  (1)1939年.9月奇怪的战争——(英法坐视波兰灭亡)

  (2)1940年.5月,德国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3)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

  (4)1940年6月,法国败降

  (5)1940年8月,德国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德国首次受挫。

  4二战进一步扩大

  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

  5二战全面扩大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时间:

  1942年夏

  1942年夏

  1943年春

  交战双方:

  苏军与德军

  美军与日军

  英军与德意军队

  作用:

  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

  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是非洲战场的转折。

  7.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

  政治上:1942年1月1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召开一系列会议。

  军事上:

  (1)诺曼底登陆

  时间:

  1944年6月6日

  地点:

  法国

  登陆者:英美盟军

  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2)攻克柏林

  时间:

  1945年

  参与部队:

  苏军与西方盟军

  结果: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作用:欧洲战争结束。

  (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8.二战的结束

  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二战相关知识点.1、一个新式武器:原子弹

  2、两大阵营:同盟国与轴心国

  3三次突袭:德国突袭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4、四个战场:亚洲战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

  5、五个会议

  时间

  地点

  参加者

  华盛顿会议

  1942年1月1日

  美国华盛顿

  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开罗会议

  1943年冬

  埃及开罗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都必须归还中国。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5年夏

  德国柏林

  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1)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943年11月

  1945年2月

  伊朗德黑兰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1)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2)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苏联雅尔塔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1)彻底打败德国,迫使它无条件投降,战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实施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2)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3)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内容

  影响

  联合国家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在物资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反法西斯同

  盟最重要的一

  次会议,会议作出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有巨大影响。

  6、二战性质: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7、七个战役:

  百团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8、加速二战结束的因素:

  1)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3)中国人民的全面反击。

  9、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10、二战影响:

  总

  述

  二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科技进步。

  对社会主义运动影响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战后兴起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中得到强大。

  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对峙两极格局)

  11、二战对中国影响:

  中国人民作出巨大牺牲,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等失地。

  12、如何避免战争:

  1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各国人民加强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落后国家及地区,应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4发挥联合国作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4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14、至今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国际间合作加强。

  ○4和平力量的增长。

  ○15、列举中美苏为二战作出的贡献:

  中国

  美国

  苏联

  二战中,中国式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最早开辟反法西斯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与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16、绥靖政策:

  1实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

  ○2目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

  ○3牺牲品:捷克斯洛伐克

  ○4执行国家:英、法

  ○5达到顶峰标志:慕尼黑会议(时间、国家及首脑、内容、影响、后果)

  ○6破产标志:德国进攻波兰

  ○

  一、“冷战”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1)含义: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基础:美苏势均力敌)

  (3)意义: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根本)

  3、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冷战”形成过程: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

  (2)实质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标志美苏由战时盟友走向公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2)目的:通过援助西欧经济达到控制系欧各国政治,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影响:有利于系欧经济的复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系欧铺平了道路。

  3、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成立时间:1949年美法等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及利亚等国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2)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3)意义: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三、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消极影响: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1)德国分裂

  ①原因:美苏冷战和对峙加剧,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矛盾加剧

  ②结果: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朝鲜分裂

  ①原因:美苏冷战和对峙加剧,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矛盾加剧

  ②结果:日本投降后(1945),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②说明:美苏争霸,美国占据优势。

  (4)朝鲜战争

  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国抗美援朝,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5)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战争历时十几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

  模的局部战争

  2、积极影响:

  (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互相借鉴,调整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欧洲逐步走向联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回标巩固】

  1、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4、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5、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6、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130亿美元。有人赞颂美国人的大方慷慨,但也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这里的一本万利是指:①稳定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二战后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公约提出:“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这一组织是

  A、欧洲共同体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D、经济互助委员会

  8、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B、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华沙条约组织

  C、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柏林危机

  9、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

  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

  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

  C、古巴导弹危机

  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

  10、下列关于“冷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①给世界带来了安宁

  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

  ④制止了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篇三: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概况

  冷战

  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1959年的世界冷战格局

  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序幕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华沙条约成员国冷战时和北约对峙图

  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

  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91.12)德国统一

  重要标志:铁幕演说(1946.3)、杜鲁门主义(1947.3)

  两大阵营与军事集团

  冷战

  北约的成立:(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时间:1949年;

  国家: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对象: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特点: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目的:美国加拿大和联合西欧洲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对苏联进行遏制。

  华约的成立:(全称:华沙条约组织)

  建立的原因: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50年代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时间

  :1955年

  国家: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共8国)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对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单独或集体自卫

  目的: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进一步控制东欧。

  简介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

  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希特勒刚一垮台,双方便展开全方位的竞赛,试图用它们的影响力控制整个世界。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

  即便是冷战,美苏双方也积极寻找多种途径与对方展开竞争。这其中最令人生畏的是军备竞赛,双方囤集了足以让对方毁灭成百上千次的核弹头,并将核弹的打击范围扩大到太空空间。

  双方无时无刻不在策划实施着针对对方的间谍活动。太空竞赛的唯一积极后果是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苏联人首次在太空航行,而美国人则抢得了登月的先机。为了完成人类航天这一伟大的事业,双方都不断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应用。战争改变了军事联盟的格局。美国人与西欧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而作为对抗,苏联人则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共同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共同防御性实体。这两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遭受攻击,则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将立刻针对挑战国,发动最严厉的反击。尽管美苏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从未爆发,但有数次战争已弓在弦上,一触即发。这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人发现苏联人正在古巴地区——距美国本土仅90英里处建造核导弹基地,更糟的是,更多的核弹正通过舰船向此运输。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以果断的行动与苏联人达成了一项外交默契,促使苏联人从古巴地区撤出导弹基地,导弹危机得以解除。

  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的信仰。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编辑本段背景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冷战

  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苏美冷战的全面开展,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两个朝鲜和两个德国的出现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开展了全面的紧张的对峙和对抗。

  二次世界大战时,尽管美苏两国对战时利益和战后安排各有打算,但它们仍服从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这一共同的首要的战略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盟友关系。战争的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

  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想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同时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杜鲁门政府的对苏联政策日趋强硬。它的战略构想是屏弃美苏合作,一边搞导弹威胁,一边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亚非拉,施压东欧,东亚社会主义国家,遏制苏联,独霸世界。

  战后初期,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美国需要为其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大量产品和大量资金,去最大限度地拓占海外市场和投资市场。美国需要依靠其经济实和军事力量来保持其头号大国地位,力图称霸世界。而苏联在战后初期的战略总目标也是确保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并且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其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推进并领导世界革命。确保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意识形态的胜利等是它的战略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苏联安全利益。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另一种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它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担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随后的九月里,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又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主张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并联合一切反苏力量。这些国家均可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些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然而二战刚结束,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渴望能够和平,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避免热战,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共,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编辑本段特征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1947年3月12日-1991年12月25日)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

  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讲

  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

  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美国苏联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冷战最后以苏联解体而告一段落,冷战第一阶段共经历44年之久!

  编辑本段过程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

  冷战时的欧洲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所以准确地说,美苏冷战从1947年开始。

  以上说的是美国,再看看苏联。战后初期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在战争中的既得利益,具体点说就是使他对东欧的控制合法化牢固化,使苏联在战争中扩大的疆界得到承认,同时维护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时同盟关系,争取外来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但是随着美国发动冷战,苏联不得不改变外交政策与之针锋相对,最明显的就是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到5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对东欧的控制也得到确立,在这种情况苏联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外向化,注意力开始向全球扩展,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这时冷战就发展到了美苏争霸的阶段。

  人们一般认为,“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1947年3月12日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编辑本段开始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却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美国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编辑本段美苏争霸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但苏联人在美国南美后院留下了一颗钉子——古巴,这颗钉子至今还未拔出。

  第二阶段

  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

  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

  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际形势长期紧张。

  编辑本段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编辑本段思考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

  杜鲁门

  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

  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1949年

  4月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8个国家的军队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後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後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编辑本段图示深蓝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冷战时期全球形势

  正蓝色:美国的其它盟国。

  浅蓝色: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

  绿色:欧洲的殖民地。

  深红色:华沙条约组织。

  正红色:与苏联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

  浅红色:苏联的其它盟国。

  灰色:不结盟国家。

  编辑本段影响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

  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个国家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篇四: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浅谈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是指1945年至1990年代间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应当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积极面,也要注意到它的消极面。首先从经济、军事、国际形势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冷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同时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紧接着简要叙述冷战给世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霸权主义开始盛行、产生了一些不断增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最后从美苏冷战争霸中学到一些历史教训,为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积累经验,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冷战、世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经济、军事、多极化趋势

  浅谈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是指1945年至1990年代间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简言之,本文认为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然比较频繁,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应当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积极面,也要注意到它的消极面。

  一、积极作用:

  (一)、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1、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

  “全球化”和“相互依存”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是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事实,也意在表明,人们逐渐普遍认识到世界政治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每一个国家必须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变革和回应;同时,国家只有在提高相互依存程度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安全与利益。

  2、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冷战结束之初,当时美国的乔治·布什总统宣布“世界新秩序”已经形成,但美国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和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这与两极格局终结后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逐渐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是相违背的,因此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等大国都主张,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必须以多极化为基础。无论是从国际正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平等合作和协商来说,国际政治的多极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重视经济安全建设,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国际政治问题

  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美苏和日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不再以军事力量的竞争为主,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将更加活跃。在国际竞争和交流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纠纷往往成为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国家间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也将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

  (三)、强调军事威胁,控制战争规模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消失,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大国。从军事实力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因此暴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能性很小,在这样的

  国际环境下,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其主要的任务。在安全上,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军事上围堵、监视与经济上的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例如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来防止社会主义力量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重新确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修改,把重点防御苏联改为针对中国、朝鲜等国家;安全合作的范围也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海峡、南沙群岛在内的地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核战争的爆发,并将发展作为一种道德诉求引入超级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由此推动了两大阵营内部的经济平等。

  (四)、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在冷战的背景下,双方势均力敌,有利于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维持战后世界的总体和平局面、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冷战后大国关系加紧调整,形成一种“一超四强”的局面,各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同时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消极作用:

  (一)、冷战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相互妥协产生的结果,事实上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二)、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种下不稳定的祸根;

  战争改变了军事联盟的格局。美国人与西欧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而作为对抗,苏联人则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共同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共同防御性实体。这两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遭受攻击,则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将立刻针对挑战国,发动最严厉的反击。

  (三)、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

  (四)、“两极”对峙格局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以不合理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所构成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加之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政策,欺压广大发展中国家,使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产生了一些不断增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经济安全、信息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环境污染、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因素,随着全球化而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

  总而言之,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也是值得思考。首先各国尤其是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其次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各国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慧.《国际冷战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30.

  2、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5-70.3、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J].南开学报,2005,(03).4、郝鹏.试分析冷战格局终结的原因及其影响[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篇五: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第18课

  冷战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教材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华约的形成来论述这一主题。其中,第一目通过战后形势、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论述了“冷战”开始的背景、序幕及发展,而第二目则通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主要论述了两极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为核心的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攻守之势常有变化,但美苏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一直是战后国际格局的主流。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一般不具有认识能力的深刻性和分析能力的透彻性,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所以对“冷战”政策形成的深刻的原因和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归纳概括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冷战”本质、影响的分析,掌握综合分析、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释图片、分析史料等手段,借助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美苏“冷战”与“热战”的表现及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难点:“冷战”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二战中1945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合影;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的照片。思考:美苏在二战中是什么关系?二战结束之后双方却形成了对峙局面,为什么同盟关系会破裂呢?

  一、“冷战”的含义

  学生活动

  看图片

  探究问题: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会有如此改变,其根源何在?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图片,抛出问题,引出焦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用图片导入,激情引趣。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追根溯源

  提取关键信息,从教材中准确提准确表述“冷战”取历史信息,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的含义。

  归纳概括的能力。

  什么是“冷战”政策?

  二、“冷战”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史料,问题准确提取历史信

  材料一: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丘吉尔在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二: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真理报》记者问

  结合地图,出示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苏联和西欧各国的的情况。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历史回放:出示《战后初期欧洲形势图》展示《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词》。明确这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第二环节:身临其境

  三、美国“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

  落实学生归纳的史实: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史料解读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探究:

  (1)丘吉尔演说中的“阴影”是指什么?

  (2)斯大林为什么说“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

  (3)这两人的话反映出战后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资料,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盟友关系破裂的原因?(2)美国为什么要用“冷”战的方式?

  息,层层解疑,认识到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明确美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根本原因是美视苏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观察地图,分析史料,探究问题:图史结合,直观教丘吉尔所说的铁学,降低了学生分幕下的国家和地析史料的难度。

  区指哪些地方?

  阅读教材,问题探究: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

  解读史料,问题回归教材,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归纳概括相关的历史事件,初步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史实。

  借助文字材料,创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设历史情境,通过层层追问,降低学(1)“两种生活生分析问题的难方式”指哪两种?度,以此解决教学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2)材料二说明重点。

  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杜鲁门主义的实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质是什么?(3)

  杜鲁门咨文出台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的目的是什么?

  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其有何影响?

  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解读史料,漫画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杜探究:请你综合鲁门主义”的延伸,“冷战”的一个分析上述材料,重要策略

  解说教材中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宣史料:《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传画?

  第115条规定。

  观察漫画,根据漫画解读“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所学内容,小组——

  合作,分析探究:(1)画面上的漫画一:《用膏药援救死者》

  “医生”是指谁?病床上的漫画二:《他正在敲诈》

  “死者”又指代什么?(2)医生情境设置,疑难探究:“杜鲁门所用的“膏药”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比喻什么?

  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观察漫画,根据所学内容,小组合作,分析探究:马歇尔计划是一项“复兴欧洲”计划,为什么说他是在敲诈呢?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杜鲁门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何关

  通过学生对漫画的分析,检验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了解程度,利于教师掌握学情。

  漫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层层问题,互启思维,降低学习难度,利于学生分析得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①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②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③遏制苏联。

  通过质疑,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根据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问题的探究:

  3.军事上:“北约”“华约”

  展示《“北约”与“华约”对峙形势图》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资本主义阵营

  (1949年,以美国为首)

  对峙

  华沙条约组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1955年,以苏联为首)

  明确:两大组织的建立背景、目的、性质、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四、冷战的终结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P108最后一段。

  口头归纳上世纪60年代末后冷战的概况。

  系?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问题探究:(1)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起来的?(2)阅读教材84页材料,回答北约的作用?(3)华约组织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阅读后整理:六十年代苏联以缓和政策麻痹西方,在亚非进行扩张,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七十年代,双方进行裁军谈判;八十年代美苏出现新的抗衡态势;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学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第三环节:史海探究

  五、冷战的本质及历史影响

  布置探究性任务:(1)有人说,冷战对峙实质上是东西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较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美苏的冷战对峙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从美苏争霸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小组间合作学通过层层设问,合习,探究问题。

  作学习,互启思维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三个问题意在提高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建立历史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最终落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

  课堂小结: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推荐访问:冷战终结的意义是什么 冷战 终结 意义